化療
• 癌症的種類
• 顯微鏡下癌細胞的類型
• 癌細胞是否已擴散到其他部位
大部分醫院都有多位專業醫護人員參與治療。化療通常由一位腫瘤科醫生和專科護士主理,另營養師、藥劑師、心理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也可能會參與。
醫生會向病人解釋為甚麼施用化療和應如何作好準備。
化療的時間視乎癌症的種類、擴散情況、使用的藥物、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成效而定。
患者接受化療之前、期間和之後或須接受多項測試,包括:
- 驗血及驗尿 — 檢查血細胞數量(各種血細胞的數目)和腎及肝功能
- 量血壓;
- 心電圖(ECG) — 評估心臟健康狀況
- 肺功能測試 — 評估肺部健康狀況
- X光、電腦斷層掃描(CT Scan)或磁力共振掃描(MRI Scan)。
醫生亦可能量度患者的身高及體重,據此釐定化療藥物的適當劑量。
化療可選用在家中自行服藥片或塗藥膏的治療,至於注射或靜脈輸入藥物則通常要到醫院進行,但有些病人也可以在家中接受化療。
醫生會向患者解釋化療前、期間和之後的情況,讓患者充分了解,此時若有任何疑問可詢問清楚,包括治療的風險、好處及其他可採取的替代方案,讓患者作出知情的決定,然後同意醫生進行治療。醫生或會請病人正式簽署同意書。
化療藥物可以多種方式施用,最常見的是輸液到血液(靜脈化療)或病人可口服的藥片或膠囊。
其他使用化療藥物的方法包括:
- 在脊髓周圍注射藥物(鞘內注射);
- 在肌肉注射藥物 — 通常是大腿或臀部(肌肉注射);
- 在皮膚下注射藥物(皮下注射);
- 在受影響體腔(如膀胱)注射藥物(內腔化療)
- 皮膚癌症的化療藥膏。
患者如接受靜脈化療,可選擇下列方法輸液到靜脈:
- 在手臂或手背靜脈插入幼管;
- 在胸部插入幼管到心臟附近的主靜脈(中央靜脈導管) — 管道可留在該處數月,方便注射藥物;
- 在臂彎靜脈插入幼管,一直穿透直至進入心臟附近的靜脈(周緣插入型中央靜脈導管) — 這種導管亦可保留在原位多月;
- 在手臂或胸部皮下靜脈插入末端開口(盒)的幼管(稱為植入式導管或藥盒) —藥物通過針輸入藥盒;
- 輸液泵 — 連接至體側中央靜脈導管或中央靜脈插管的手提式泵,在一段指定時間內輸送正確劑量的化療藥物。
化療一般分為多次療程,每次療程由30分鐘至數小時不等。治療後患者可休養一段時間,由數天至數星期不等,讓身體復原。治療和休養期結合成為一個周期,患者可能須接受多個周期的治療,主要視乎癌症對化療的反應。
醫生會向患者詳細解釋治療的進程。
化療存在一些風險,由於風險因人而異,所以本文不會列述它們出現的機率。有關個人風險詳情請諮詢醫生。
副作用
副作用是成功治療後的不適反應,但通常只會維持一段短暫時間。
化療不但殺滅癌細胞,還會一併殺死其他快速分裂的細胞,包括骨髓和皮膚細胞、製造頭髮的細胞、口腔壁及消化系統壁細胞。這些健康細胞受損可能造成下列副作用:
- 疲倦;
- 嘔吐;
- 腹瀉;
- 頭髮稀疏或脫髮;
- 口痛、口腔潰瘍或味覺改變;
- 手腳麻木或有「針刺感」;
- 氣促;
- 皮膚變化 — 皮膚或會乾燥或變色;
- 聽覺變化 — 有些病人會耳鳴
化療的副作用因藥而異,因人而異。醫生會向病人講解其所選化療種類可能引起的副作用。
許多副作用也可透過其他藥物控制。例如,化療期間嘔吐可服用止嘔藥物。
化療的副作用,例如嘔吐和腹瀉,或會影響避孕丸的藥效。女性患者應避免在治療期間懷孕,因化療藥物可能損害胎兒。
某些化療藥物會影響生育能力,部分婦女更會提前進入更年期,所以開始療程之前必須與醫生詳細討論有關風險,醫生或會建議女性患者儲存卵子、胚胎、卵巢組織或精子以便日後進行生育治療(詳情請參閱常問問題)。
某些化療藥物可能略為提高日後患上一種稱為「骨髓白血病」血癌的風險,病人多年後患上白血病的具體風險視乎化療的劑量而定,詳情可請教醫生。
不同的化療藥物可能引起不同的副作用,所以患者必須與醫生商討具體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