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射性治療
大部分醫院均會安排不同專業醫護人員參與放射性治療,這稱為綜合治療團隊。療程由臨床腫瘤科醫生(利用放射性治療護理癌症病人的專科醫生)主理,放射性治療器材由放射技師操作,即經過正式X光治療培訓的專業醫護人員,另有放射科醫生協助診斷及評估治療反應。病人接受治療期間,一般主要與專科護士接觸,他/她可提供支援和協助。患者亦可能會見其他專業醫護人員,包括物理治療師、營養師及藥劑師。至於醫學物理師則在幕後協助,負責計算安全有效的放射劑量。
放射性治療分為兩大類:體外放射治療及體內放射治療。
體外放射治療
體外放射治療採用直線加速器(Linear Accelerator)產生高功率放射電子束,一般是X光。X光的劑量最少比拍攝X光片時大40倍。
療程由腫瘤科醫生規劃。醫生會考慮腫瘤的大小、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和周圍組織的敏感度,同時考慮患者的健康及體質狀況,然後向患者說明可能出現的短期及長期副作用,以便作好心理準備。
放射性治療的次數及持續時間視乎癌症類型和位置而定。表面的皮膚癌可能只需數次,而深藏於體內的癌症則需更長時間治療,此外亦視乎治療目的究竟是根治癌症還是紓減不適徵狀。
患者需要的放射線總量是以戈瑞(Gy)作量度單位。整體劑量按日計算,稱為分次(Fractions)。病人接受每個分次的放射性治療時均須坐下或躺下保持不動。放射器材可極度精準地調校,以標靶放射線在正確位置。患者或要躺下讓機器環繞身體,又或坐在椅上讓機器瞄準皮膚表面附近的腫瘤。機器並不會直接接觸患者,但操作時會發出嗡嗡鳴響,患者隨時可透過對講機與放射技師溝通。
由於放射性物質不會進入體內,所以治療期間及其後病人也不會感染輻射。患者可大致照常生活但治療期間及其後可能感到疲倦,所以最好安排朋友和家人前來協助。
體內放射治療
體內放射治療指將放射源植入體內,以求更接近癌腫瘤。這種治療分為兩種方式:
短距離放射治療
醫生會將固體放射源植入病人體內接近腫瘤的位置,以進行高劑量的放射性治療,將其對癌腫瘤周圍身體細胞的損害減至最小。短距離放射治療適用於子宮頸癌、子宮癌、前列腺癌及皮膚癌。
婦科癌症的女性患者,例如子宮頸癌,治療期間需在陰道置入放射源,所以必須留院一至兩天,其他癌症患者只須進行小手術置入放射源,一星期後取出。其間病人會有放射性,所以到醫院探訪病人的訪客會受到限制。
治療前列腺癌時,醫生會將放射粒子置入前列腺,以釋放穩定的低劑量放射線。這類放射源的放射性通常會漸漸消失,所以可永久留在體內。
放射性同位素治療
指使用一種名為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物質,可以採用靜脈注射、口服膠囊或口服液方式。放射性同位素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。
病人接受治療後會釋放少量輻射,所以治療完畢必須接受隔離一段時間,並須採取預防措施,例如不要接近孕婦和小孩約10天。放射物質會經由腎臟沖洗出體外,所以尿液可能帶有輻射,醫生會指示患者如何採取防範措施,例如如廁後沖廁兩次,以免對他人造成輻射風險。
- 疲倦;
- 食慾不振;
- 作嘔及嘔吐;
- 腹瀉;
- 皮膚泛紅、發癢和有時灼痛,像給太陽曬傷;
- 咳嗽及氣促
- 口乾或喉痛,導致吞嚥困難;
- 體重下降;
- 脫髮 — 通常短暫性但亦可能永久脫髮 — 只有治療部位脫髮;
- 情緒問題 — 治療後情緒低落、抑鬱或焦慮;
- 關節及肌肉僵硬
- 疲倦;
- 治療部位皮膚疤痕(稱為纖維化);
- 其他組織亦可能出現疤痕和彈性下降(例如膀胱儲尿能力下降);
- 皮膚顏色變深;
- 再生頭髮髮質及髮色改變
- 永久性脫髮
- 血管破裂導致皮膚出現微細紅印;
- 淋巴管堵塞導致手臂及腿部腫大(稱為淋巴水腫);
- 氣促 — 如放射性治療位置在胸部;
- 食道(食管)收窄導致吞嚥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