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風
- 足部及足踝
- 膝部
- 手部、手指及手腕
- 手肘
- 腎臟排疏尿酸的速度不夠快
- 身體製造過量尿酸
以下類別的人士較易患痛風:
- 30至60歲男性
- 更年期後婦女
- 日常飲食攝取大量嘌呤。嘌呤常見於紅肉、海鮮及其他某些食物
- 過量飲酒,特別是經常飲啤酒
- 日常少飲水和飲品,導致缺水
- 服用某些藥物,例如利尿劑(去水丸),令體內尿流量增加
- 家族有痛風遺傳病歷
- 腎病患者,腎臟不能透過小便排出所有尿酸
- 超重、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
- 患有牛皮癬(Psoriasis)(皮膚痕癢、乾燥及脫屑)疾病,導致身體製造過量尿酸
- 正服用某類抗癌藥物
- 關節劇痛
- 患處周圍腫大及發熱
- 關節皮膚泛紅發亮,其後可能脫皮
痛風不時復發且持續多年的患者可能有其他徵狀,包括皮膚下有結實白色硬塊。這些由尿酸晶體組成的硬塊稱為痛風石(Tophi),由痛風初發開始慢慢形成,最長可達10年。痛風石可引致多種問題:
- 痛風石發炎,造成不適
- 痛風石破裂流出白色糊狀物
- 痛風蔓延至多個關節(稱為多關節型痛風(Polyarticular Gout),這種情況較常見於年長人士。
- 如尿酸晶體積聚在尿道,可能形成腎石。每10名痛風患者中有一至三人出現這種情況。
- 如尿酸晶體積聚於腎組織,可能損害腎臟。
醫生可能轉介病人到風濕病專科醫生(專門治療關節疾病的醫生)進行其他檢測。
醫生或會用針刺入腫大關節讓液體流出,這個程序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痛楚,就像抽血化驗差不多。若經顯微鏡檢測發現液體含尿酸晶體,便可診斷為痛風。如發現鈣晶體,則屬於另一種類似的病症,名為假痛風(Pseudogout)。假痛風的晶體由一種稱為焦磷酸鈣(Calcium Pyrophosphate)的鈣鹽形成。
醫生或會安排患者照關節X光,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,同時確定關節是否受損,但X光並非診斷痛風的方法。
痛風患者可採取多種方法舒緩痛風發作引起的腫痛。
- 提高關節讓其休息,不要做劇烈運動。在罕有情況下,醫生會為患者安裝夾板,制止關節移動。
- 保持關節清爽,切勿包裹。用冰袋或毛巾包着冰塊冷敷關節有助消腫,每次冷敷約20分鐘。為免灼傷皮膚,冰塊切勿直接敷用。如須再次冰敷,應先讓腫痛部位回復正常溫度,才可敷理。
- 多飲水。
醫生可處方一些藥物減輕痛風引致的痛楚及腫脹。
如患者不適宜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,醫生可處方秋水仙鹼(Colchicines)。這種藥亦有消炎作用,但治療方法與非類固醇消炎藥不同。秋水仙鹼可能引起副作用,例如引致腹瀉,但只要調低劑量便可舒緩。
假如患者不宜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秋水仙鹼,醫生有時也會處方類固醇藥片,又或建議痛風影響大型關節(例如膝部)的病人注射類固醇。
日常飲食對痛風有極大的影響。有些食物的嘌呤含量極高,會導致血液尿酸水平上升,因此不宜多吃。這類食物包括:
- 動物肝腎
- 脂肪魚類,例如鯖魚、沙甸及鯷魚
- 貝類,包括青口、蟹及蝦
- 某些蔬菜,例如露荀、椰菜花、扁豆、菇類及菠菜
- 燕麥及麥片粥
除了改變飲食習慣,患者亦可考慮服用預防性藥物。服藥可控制血液尿酸的水平,防止痛風復發,即使復發也會時間較短及病況較輕。這類藥物的使用並非治療痛風的徵狀,一般在上次痛風徵狀消除後數星期才處方。病人服藥應諮詢醫生的意見,並細閱藥物的病人須知說明。